近日在新聞上看到有商人以越南養殖的鯰魚( Basa)冒充鱈魚出售牟取暴利。驚訝之餘,也深深覺得這些魚類除了價格之外,也確實有相似之處,怪就怪在中文名稱上,通稱為鱈魚,但其營養價值與口感上確實有相當的差別。特別針對市售之鱈魚作一般的分類與介紹。
真鱈魚 ( 屬於鱈魚科只有三種 ):
太平洋鱈魚 ( Pacific Cod )
分佈於中國東北、北太平洋、阿拉斯加一直到美國加州沿岸,15~238公尺水深海域之高經濟價值的食用海魚。
大西洋鱈魚 ( Atlantic Cod )
被列為次級保育類動物,分佈於北大西洋及北極圈100~1000公尺水深海域之高經濟價值的食用海魚。
格陵蘭鱈魚 ( Greenland Cod )
分佈於北大西洋及北極圈200公尺水深海域之高經濟價值的食用海魚。
黑線鱈 ( Haddock )
被列為次級保育類動物,分佈於北大西洋10~450公尺水深海域之名貴食用魚。
黃線狹鱈 ( Pollock ) 又稱明太魚。
為分佈於日本海至北太平洋下到美國加州沿岸之冷水性高經濟價值的食用海魚,日本人醃製其魚卵稱之為明太子。知名速食店麥當勞及KFC所賣的鱈魚堡即是使用黃線狹鱈 ( Pollock )。
油魚 ( Oilfish ) 又稱圓鱈或龍鱈魚。
含大量油脂,稱為臘脂,約佔體重20%,不易消化而被人體排出。因食用後個人身體的不適反應不一,不少國家已禁售或不建議食用。但因價格便宜,也常被冒充為鱈魚出售,獲取暴利。
博氏巨鯰 ( Basa ) :
存在於越南與泰國湄公河流域間之養殖魚類,因其價格便宜,常被用來假冒高價的龍俐魚 (
Sole ) 鱈魚 ( Cod )或鯛魚 ( 多利魚John Dory Fish )使用。又因養殖環境管理不佳,造成疾病傳染,已被少數地區列為禁止進口。
銀鱈魚 ( Sablefish )
又稱黑鱈魚 ( Black Cod ) 冷水域之深水魚類,雖非屬真鱈魚科,但因其肉質細緻,常被以鱈魚之名出售。
比目魚 ( Flatfish or Sole )
又稱鰈魚、扁鱈或龍俐魚。其中以Pacific Halibut的體積最大,肉質也最細緻,又被稱為大比目魚。可惜近來產量銳減,價格偏高。Atlantic Halibut 則不建議食用,因有汞汙染的問題。Sole則是比目魚的普遍稱呼,生長速度極快,分佈也廣,歐洲與美洲沿岸皆有其行蹤,惟純歐洲比目魚因大量捕撈的結果,產量已大不如前了。
長蛇齒單線魚 ( Lingcod )
Lingcod 英文名字中雖然有cod鱈魚的意思,但Lingcod並不是鱈魚,它是分佈於中國東北、北太平洋、阿拉斯加至墨西哥475公尺水深海域之亞熱帶高經濟價值海魚。華人對它並不熟悉,故沒有比較友善的中文名稱,但是北美市場確實常見它的行蹤,長蛇齒單線魚這麼難懂的稱呼,恐怕是很難吸引華人饕客的青睬。
鰈魚 ( Turbot )
俗稱多寶魚。原產於大西洋北部、黑海及地中海20~70公尺海域。身體幾乎為圓形,為名貴食用魚。在中國養殖的多寶魚均檢出殘留藥物,被多個地區禁售。
南極牙魚 ( Toothfish )
俗稱南極圓鱈或真圓鱈,主要分布於南太平洋南極70~1500公尺海域,主要產國有智利、阿根廷、澳大利亞。肉質細嫩,市場上也比較容易看到。